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东北林业大学生态文明教育“大课堂“立德树人在林海间落地生根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5-10-01

分享到:

日前,东北林业大学组织3100余名大一新生走进学校帽儿山与凉水实验林场,开展为期两天的“生态文明特色实践”课程,让学生入学之初就与自然对话,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奠定坚实的生态文明底色。



在这片“绿色课堂”里,学生们通过在林场中观测森林生态系统的微妙平衡,在野外探寻生物多样性的神奇密码,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种子深植心田,在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中,增强生态文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哈尔滨工业大学近百名学生也参与了本期课程,更拓展了这门课的边界,让这场实践成为跨校际的生态文明共鸣,展现了跨校协作、学科交融的育人新格局,体现出生态文明教育超越校园围墙的辐射力与凝聚力。

“东林人‘用专业破生态难题、以坚守护绿水青山’,这份扎根生态矢志不渝的执着,与我的家乡和田防沙治沙的坚韧深深契合。”东北林业大学2025级少数民族预科班学生热依娜·哈里别提希望,未来能带着专业知识、东林人的奋斗劲以及东林的科学方法回到家乡,让更多的沙漠长出新苗。

哈尔滨工业大学2024级机电工程学院本科生周子淇参加本次实践活动后表示,亲手触摸树皮的纹理,观察林下植物的共生,才真正读懂了生物多样性,在未来的科研与实践中,也将带着对自然的敬畏,守护绿水青山,为铸就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贡献哈工大力量。

东北林业大学通过这堂扎根林场的生态文明实践课,将生态文明理念转化为可感知、可操作的专业教学,让思政教育走出书本,在山川林木中落地生根,是立德树人的生动实践,是生态文明教育的鲜活样本,是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务实举措。

东北林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学科二级教授、黑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智库首席专家高玉娟表示,学校把新生入学第一课放在山水林间开展,能够打开学生们的认知格局、激发他们的兴趣,在现实中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未来,课题组将积极开发这种学生更感兴趣的、体验式的、沉浸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有更强的获得感,也践行学校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和使命。

“我们在2021年发布《东北林业大学生态文明教育实施方案》,从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整体设计生态文明教育,使全校学生都有机会走进森林。”东北林业大学本科生院副院长兼培养处处长、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主任杨洪学介绍,自开展生态文明实践活动以来,已覆盖12000余名学生。

教学实践也是东北林业大学凉水实验林场与帽儿山实验林场所承担的核心功能。黑龙江凉水国家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东北林业大学凉水实验林场)局长/场长于纪航表示,将着力推进林场智慧化建设,助力学校生态文明建设发展;东北林业大学帽儿山教学区主任/帽儿山实验林场场长金辛表示,林场会用丰富的自然资源赋予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以最生动的、具像化的表现。

“生态文明特色实践”课程自2022年起精心打磨,已形成成熟体系,建成了42门生态文明实践精品课,覆盖森林生态观测、动植物保护、生态修复等多元方向,确保了教学质量与专业深度,这背后凝聚的是学校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深刻理解——育人,不仅在课堂之内,更在山水之间。

实践活动期间,东北林业大学教授张杰带领学生一起采集并制作大型真菌标本、昆虫标本、植物标本等,通过一堂生动的“大型真菌鉴定及生物多样性保护”课,让同学们对物种有了进一步的认知,增强生态文明意识。

为了讲好“探秘红松球果”这一课,黑龙江凉水国家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东北林业大学凉水实验林场)局长/场长助理孙虎带着团队从去年秋天就开始准备,收集红松球果,“只有沉浸其中、有体验式的学习,才能让学生深刻体会大自然,也更好践行学学校‘以林育人 以生态育人’的课程理念。”

转载自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