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扎根林海育栋梁 生态文明谱新篇——凉水保护区三年探索以林育人新路径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5-10-19

分享到:

金秋时节,层林尽染,凉水保护区再次迎来一批青春的身影。清晨的薄雾中,学生们手持标本袋,踏着露水深入红松林;正午的阳光下,他们跟随护林员记录树木生长数据,汗水浸湿了衣襟;傍晚的教室里,围坐分享一日所见所感,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生态观察的惊喜发现。

近日,来自学校多个学院的近700名师生在保护区完成了为期七天的生态文明特色实践课,这堂“行走的生态文明教育思政课”将教室搬到林海之间,让学生在与自然的对话中深化对生态文明的理解。三年来,保护区已累计接待校内外师生近1.2万余人,成为独具特色的“生态文明教育大课堂”,这是持续推进生态文明教育的一个缩影。

创新融合“生态文明+课程思政”育人体系,打造生态文明教育实践高地

黑龙江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始建于1958年,是东北林业大学直属的教学科研基地,总面积12133公顷,地处小兴安岭南段。保护区以原始红松林为代表的温带针阔叶混交林为特色,生物多样性丰富,记录有大量动植物和真菌物种。作为重要的科研、教学与实践平台,保护区承担多项国家级课题,成果丰硕,并每年接待大量学生开展实习与研学活动。

自2022年东北林业大学系统构建“生态文明特色实践”课程体系以来,持续发挥其独特的生态资源优势,成为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平台。

在课程建设方面,凉水保护区自2023年秋季学期起系统开展生态文明特色实践教学工作,依托原始阔叶红松林生态系统,开设了《入场第一课》《体验护林员的一天》《探秘红松球果》等特色课程。

在课程设计中体现思政内涵。凉水保护区精心设计的《入场第一课》不仅是生态知识的普及,更是一堂生动的生态文明价值观导入课。通过设置《传承张子良精神》《小兴安岭抗联斗争史》等特色课程,将红色文化、林业精神与生态文明理念有机融合,使学生在实践中深刻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时代内涵。

实践教学强化思政育人效果。“体验护林员的一天”让学生们跟随一线防火护林队员深入林区,亲身体验林业工作者的艰辛与坚守。这种沉浸式教学不仅传授专业技能,更培养了学生的劳动精神和生态责任感,实现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经过三年的持续建设,目前已形成包含十余门门精品课程的成熟体系,教学内容涵盖森林生态观测、动植物保护、生态修复等多个专业领域,实现了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深度融合。

今年9月26日,凉水保护区基层教学组织正式获批成立并举行授牌仪式,这一重要进展标志着保护区的实践教学工作获得了上级主管部门的正式认可,为后续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教学组织的成立将进一步促进保护区教学资源的整合优化,推动生态文明教育工作的规范化、系统化发展。

机制创新,全方位保障实践教学质量

全员参与的教学团队,让教学更有温度。凉水保护区组建了包括高学历青年职工、经验丰富的护林员、支林学生在内的多元化教学团队。这种配置打破了传统教师队伍的界限,实现了专家学者与一线实践者的优势互补,为课程思政的深入开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全过程质量保障,让实践教学更科学。从课前准备到课后反思,凉水保护区建立了完善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为了讲好《探秘红松球果》这一课,团队提前谋划,预早准备,收集红松球果。“只有沉浸其中、有体验式的学习,才能让学生深刻体会大自然,也更好践行学校‘以林育人、以生态育人’的课程理念。”这是所有教学人员的共识。

全方位的资源整合,让育人氛围更具影响力。凉水保护区统筹教学资源、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将学生公寓、餐饮中心、实践基地等场所都转化为育人空间,实现了“处处是课堂、人人是教师”的育人氛围。

跨校协作,拓展生态文明教育辐射力

保护区的生态文明教育不仅面向本校学生,更吸引了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高校的参与,形成了跨校协作、学科交融的育人新格局。截至目前,保护区已接待千余名学生,开展“生态文明特色实践”课程。

“亲手摸过红松的树皮,才懂什么是生物多样性”“东林人守林的执着,和家乡防沙治沙的坚韧一模一样”——来自不同高校、不同专业的学生,在这里收获了相同的震撼与感悟。看到生态文明的种子在更多青年心中发芽,保护区更坚定了“开放共享”的理念:凉水的生态资源,不仅是保护区的,更是所有追求绿色发展的青年的“共同课堂”。

向新发力,向绿而行,打造生态文明教育样板持续擦亮东林名片

凉水保护区基层教学组织的成立,为全国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同时也为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保护区将着力推进智慧化建设,助力学校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持续践行“以林育人”特色

“只有沉浸其中、有体验式的学习,才能让学生深刻体会大自然,也更好践行学校‘以林育人、以生态育人’的课程理念。”凉水保护区管理局局长于纪航道出了林场全体教职工的心声。

三年来,凉水保护区通过这堂扎根林海的生态文明实践课,将生态文明理念转化为可感知、可操作的专业教学,让思政教育走出书本,在山川林木中落地生根,展现了保护区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责任担当,为培养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者探索出了一条特色之路。

未来,随着“生态文明特色实践”课程的深入发展,凉水保护区将继续完善“山水林间思政课”教学模式,让生态文明种子在更多青年学子心中生根发芽。

“以林育人、以生态育人”,这是保护区不变的初心。今后,保护区将继续发挥其生态资源和区位优势,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为培养具有生态文明素养的专业人才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