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地貌

发布时间:2018-09-07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据地理资料记载,保护区所在的小兴安岭东南部早在远古时期(约8亿年前)就已经形成陆地。在距今2-3亿年的古生代末期发生强烈的海西(华力西)运动中形成了褶皱带,后又受中生代的燕山运动和第三纪喜马拉雅山运动的强烈影响,形成了该地区地貌的基本轮廓,而后长期受外力的作用,逐渐发展到现在的地貌特征,即以低山丘陵为主的基本构造格局。

保护区境内峰峦起伏,群山环抱、沟壑纵横,形成了较复杂的山区地形。主山脉为南北走向,次山脉多为东西走向,地形总趋势是北、东、西三面较高、中央和西南部较低,其中部分核心区及部分实验区位于盆地上。保护区的最高山峰是位于北部的岭来东山,海拔为707.3m,向南逐渐降至本区的西南端永翠河北岸,海拔仅为280m,全区海拔平均为400m左右,相对高度在80-300m之间。本区属于低山丘陵地带,山顶较浑圆,山体两侧多不对称,一般南坡短而陡,北坡缓而长,平均坡度在10—15°之间,局部地段为20—40°以上的陡坡。

本区出露的岩石种类有海西期的花岗岩、斑晶花岗岩,少部分为太古代的花岗片麻岩。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