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林业大学凉水实验林场(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始建于1958年,经原林业部(国家林业局)和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在原带岭林业实验局第二伐木场的基础上建立凉水实验林场,划归东北林业大学。1980年经林业部批准改建为森林与野生动物类型的省级自然保护区,1997年加入中国人与生物圈自然保护区网络,同年12月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理科人才培养野外实习基地,2006年被确定为全国林业示范自然保护区,2017年经教育部命名为首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凉水实验林场地处我国东北东部山地小兴安岭山脉的南段—达里带岭支脉的东坡,总面积为12133公顷,地理坐标为东经128°47′8″~128°57′19″,北纬47°6′49″~47°16′10″。

凉水实验林场是东北林业大学直属的科研教学实践基地之一,目前拥有综合实验室、多媒体教室、教师公寓、学生公寓、宣教标本室等一系列教学实习及科普宣传基础设施,具备同时接待实习学生400人的能力,每年接待本科实习约3000人次。

凉水实验林场作为科学研究基地,成立森林生态定位研究站,拥有自动气象站、实验苗圃、水文监测站等科研监测站点以及多种基础实验仪器,配合包括东北林业大学、中国林科院、中科院在内的多所学校和科研院所进行课题项目的研究,目前,以实验林场为研究地的国家及省级自然基金在研课题项目10项。近几十年,林场科研人员与其他科研单位合作进行了大量的科研工作,在国内外各类科技刊物上合作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获林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二项、三等奖二项;获黑龙江省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二项。1993年出版了《凉水自然保护区研究》一书,1995年出版了《红松研究》论文集,1995年与日本野鸟之会联合出版了《东北鸟类图鉴》一书,另外还合作出版了专著4部。

凉水实验林场地带性植被是以红松为主的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属于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地带北部亚地带,典型阔叶红松林分部亚区,为世界红松林分布的中心地带,具有较大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全区植被可划分为寒温带针叶林、温带针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灌丛、草甸、沼泽等6大植被类型11个群系19个群丛。原始红松林树种组成以红松为主,伴生着多种温性阔叶树种,如椴树、桦树、蒙古柞、裂叶榆、色木、大青杨等,多达20余种,其中有一些第三纪孑遗种——水曲柳、黄波萝、核桃楸,同时还伴生一些欧亚针叶林中的寒温性树种,如红皮云杉、鱼鳞云杉、臭冷杉等,构成密集成片的针阔叶混交林,谷地植被为冷、云杉林、毛赤杨林及河岸柳丛。境内既有从未采伐过的原始林,也有经火烧或皆伐后发生的次生林,有森林发生演替的各个阶段,同时还有人工营造的红松、云杉、落叶松、樟子松人工林及不同混交方式的人工混交林,是小兴安岭林区开发前的真实缩影,能为人类提供小兴安岭森林生态系统的原始“本底”资料。

境内生物多样性丰富,经调查植物种类有枝叶状地衣12科90种,苔类植物11科17种,藓类植物28科95种,蕨类植物12科36种,裸子植物l科9种,被子植物70科445种;动物种类有两栖类2目4科共5种,爬行类2目3科共7种,鸟类16目46科252种,兽类6目16科44种,昆虫类14目207科1586种;真菌物种有7纲21目59科578种。

凉水实验林场在保护好自然资源的基础上,立足山川河流、森林景观、野生动物等旅游资源,适度谨慎的开展生态旅游,目前已经形成了集教学实习、科研、科普、生态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实验林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