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坐落在广袤的小兴安岭的凉水保护区,紧锣密鼓迎接春天到来的同时,也迎来了首批北迁候鸟的回归,截至目前,北迁至凉水自然保护区的候鸟以雁类和雀类为主。预计四月初,凉水自然保护区会迎来候鸟迁徙高峰期。
黄喉鹀
白额雁
“林间鸟奏笙簧月,野外花含锦绣风”,凉水保护区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越,有着丰富的鱼类资源与昆虫资源,每年都吸引着大量的鸟类停歇驻足、生存繁衍。随着迁徙季节的到来,为了守护好森林精灵,保护区积极细化措施、科学设计,从栖息地保护和物种监测两方面着手相关工作。野外鸟类调查,红外相机体系建设,疫源疫病监测等工作也随即展开。
凉水保护区地处小兴安岭南坡,位于东亚-澳大利西亚鸟类迁徙路线的中段,是全球九大鸟类迁徙通道中最为重要的一条。开展候鸟资源监测,不仅利于掌握保护区鸟类资源的分布组成,同时更有助于我们对全球鸟类疫情的掌控和防范,对于区域环境卫生和国家生态安全有着重要的生态作用。近几年通过开展鸟类环志、样线调查等工作监测鸟类达200余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有中华秋沙鸭、金雕等9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有白额雁、鸳鸯等38种。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为了激发广大群众爱鸟护鸟的积极性与自觉性,保护区围绕鸟类保护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宣讲进校园、研学教育等让学生走进森林、了解鸟类,展现鸟类科学价值和自然之美,进而引导公众“探索、发现、学习”鸟类保护相关知识。
此外保护区借助科技力量,推动生物多样性监测平台建设,视频监控网络、声音监控设备、无人机等都为保护区的鸟类多样性、生物
多样性保护提供了新的支持,正是用科技助力“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生动实践。
从千百年前古圣先贤“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畅想,到毛泽东同志“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豪迈,中国人对天人合一、万物共生的追求一脉相承。建设生态文明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凉水自然保护区,也将继续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守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让无山不绿,有水皆清的美好愿景成为现实。
作者:吕泓学,张天白 审稿:顾 伟
编辑:吕来新 审核:王爱民